绩效管理十大原则是工具和手段,目标的实现是目的

日期:2023-07-11 18:23:29 / 人气:124

绩效管理十大原则是工具和手段,目标的实现是目的。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企业管理杂志(ID: qyglzz),作者:张晓风,头条来自:视觉中国绩效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侧重于个人绩效,主要用于评价个人的工作表现。第二阶段,在关注个人绩效的同时,开始关注组织绩效,绩效也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上升到战略传承的高度,走向战略绩效管理,绩效成为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综合体。第三阶段,从管理视角到经营视角,将绩效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、预算管理、经营计划、审计报告、干部选拔和评价体系,从战略绩效管理走向战略绩效运营。模式的改变催生了很多新的追求和原则。十项原则是绩效管理的基础。1.绩效要为目标服务,绩效考核是工具和手段,目标的实现才是目的。企业首先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,然后把绩效管理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,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感。没有考核目标就没有把握,没有目标就谈业绩,也就是为了管理而管理,是不可取的。当然,绩效管理只能帮助和促进目标的实现,它只是工具之一。有的企业没有绩效管理,业绩还是不错的;一些企业将绩效管理视为“灵丹妙药”,但难以实现战略目标,难以突破市场,缺乏人才的活力和激情,管理者的观念和能力有待提高。无论遇到什么管理困境,首先都是重视绩效考核,这显然是不现实的。毕竟绩效管理解决不了管理本身的问题。2.业绩指标之前有战略目标的企业,需要明确其财务和非财务目标,如市场性、创新性、区域性、可操作性等,基于战略目标的业绩考核指标会更有效。绩效考核是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和控制点设置关键指标,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在关键领域得到合理分配,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改善。绩效考核的核心维度是考核指标。指标就像指挥棒。设定收入指标会引导全体员工关注收入提升;设置利润指标而不是收入指标,可能会造成所有员工在关注利润的同时“选择性忽略”。要想真正制定绩效指标,必须提升到战略和运营层面,明确战略目标,解码路径。3.绩效指标要自上而下,目标值可以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。绩效管理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,是一个目标分解和目标传递的过程,必须自上而下。企业在设定绩效指标时,要学会向上寻找目标。个人目标来源于部门目标,部门目标来源于企业目标。绩效指标只能从上到下分解。公司确定每个部门的指标,部门确定每个岗位的指标,但不可能每个岗位或部门都填写考核指标,汇总成部门或公司层面的一本书。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。理想情况下,目标值也是自上而下分解的,指标和目标值都要追求权威。实际操作中可能有商量的余地,可以上下结合确定目标值。比如某部门去年实现营收8亿元,今年的业绩目标营收10亿元。如果部门认为难以完成,需要降低到9亿元,原则上应该给一些商量的余地。4.指标和权重是指挥棒,考核方法和指标的确定应该基于价值论而不是数字化。许多高科技创新型公司因为环境的多变和战略目标的提前确定,用OKR来代替KPI。在目标和指标的基础上,指标就是指挥棒,指标指向哪里,组织的资源和重点就会放在哪里。比如有的单位原来的指标里没有回款,所以各部门只关注签单和账面利润,应收账款风险很大;加了缴费指标后,各个部门都会特别重视缴费。此外,重量也是一个指挥棒。比例越高,重要性越高,各个部门的重视程度也越高。在设定指标和权重时,我们必须是价值的,而不是数字的。数字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价值。5.基于不同场景的评估、改进和运营在企业实践中,绩效有三种实际用途。第一种情况是为评估而评估。比如有些单位没有严格的战略目标和绩效文化,不是纯粹的市场化企业。这个时候虽然目标还不够明确,但是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点很多,需要考核作为起点。这似乎与之前的“评估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”的说法相冲突,但它在实践中是存在的。再比如,很多企业进行价值评估,引导员工积极的行为,也是为了考核的目的。第二种情况是性能的提高。在个人绩效方面,更强调PDCA,即根据绩效计划对绩效过程进行跟踪和辅导,根据指标和实际绩效进行绩效考核,最终实现绩效提升。进行个人绩效管理、沟通和辅导是非常重要的。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生命线。帮助员工做好个人绩效,不能只关注冷冰冰的数字结果,还要依靠有温度的领导来沟通和辅导,找到标杆的差距,找到需要改进的点和可以改进的方向,持续让员工进入高水平循环。第三个场景是运营。在评估组织绩效时,绩效沟通和辅导不是主线,而是如何实现组织绩效目标。做好组织绩效,特别关注业务计划和业务复盘流程的跟踪和运作。个人绩效可以提高,可以持续提高,但是组织绩效要看结果,要想办法在运营中实现目标。6.组织绩效先于个人绩效是目标管理的一个工具,可以把总体目标分解到每个人,组织绩效先于个人绩效。战略解码总体目标,先确定组织绩效,再进一步分解到每个岗位和员工。这个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战略责任压实的过程。一个完善的绩效体系,既需要组织绩效,也需要个人绩效。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实践可以分为四种场景:一是有组织绩效没有个人绩效;第二,没有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;第三,有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;第四,没有组织绩效,没有个人绩效。7.重新评估组织绩效、结果和运营在量化绩效时,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组织绩效的量化。在个人表现上,可以用很多定性的方法,比如360°评价,排名。在组织绩效上,尽量不要用360°评价。组织绩效应特别关注战略子目标的实现。只有实现目标,创造价值,才是组织绩效追求的理想状态。组织绩效必须强调评估、结果、量化、目标值和操作。8.对个人表现的重新评估和改进考核评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考核主要看结果,评价既看结果也看表现。组织绩效被重新评估,个人绩效被重新评估和改进。有些员工因为客观原因已经很努力了,但是绩效结果不一定好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价,既要看流程,也要看员工的努力;当成绩不好时,仍然可以进行综合评价,绩效结果可能是优秀的。个人价值也要通过评价来评估,主要看业绩;组织考核的时候,不需要评价价值观,也不需要讲客观原因。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组织都必须赢得市场,实现目标,否则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。9.绩效结果要刚性兑现,否则绩效管理就失去了价值。表演是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工具。比如今年对优秀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给他们涨工资了,他们会认为如果明年继续以这种状态做得好,就会继续涨工资,所以正反馈会带来刺激,尤其是量化评价,更能客观反映这种条件反射。有些单位认为,绩效指标的选取不合理、量化不科学,会导致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其价值,所以这些量化指标是无效的。在寻找绩效指标的时候,要从源头入手,然后才能找到合理的指标,绩效结果刚性兑现后才能起到激励和推动的作用。所以绩效问题一定是偶然性的,在悖论中寻找解决方案,不能笼统地谈绩效无用论。绩效管理是一把双刃剑,用好了才有价值。刚性兑现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,要有奖惩。10.懂得运营很重要,懂得管理更重要。大多数人认为,你必须懂得运营,才能做好一件事,但运营背后的逻辑依然是管理。华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。就是统一运营管理的逻辑,把复杂的业务事件变成简单的日常工作行为。只要日常工作行为到位,就能做好统筹管理。另外,人力资源部门并不能像业务团队那样真正懂得运营。如果把视角局限在操作上,最终可能会陷入“汪洋大海”。十项原则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。组织层面(1)确定子公司的目标在确定子公司的目标时,首先要进行职能定位。子公司有不同的类型,有些是纯粹的市场竞争,有些是战略使命,可以根据这些类型进行分类。也可以按周期分类,包括初创型和成熟型。比如市场类的成熟子公司,只需要根据业务阶段划分目标,并与职责挂钩即可。在确定目标时,需要分别确定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。在财务目标上,可以关注营收、利润、支付、净现金流和净现金收益率。在非财务目标上,可以关注市场份额、市场排名、重大项目落地、客单价、客户数量、重大项目占比等等。(2)划分的大致定位是市场品类,划分还需要确定发展周期,比如是处于初创期、成熟期还是过渡期。此外,还要注意该业务单元的成交量,如2亿元和20亿元的成交量对指数的影响不同。假设选择一家到期C端成交量为20亿元的营业部来确定目标值。我们不仅要有纯粹的结果指标,还要关注一些过程指标。一些事业部和子公司也有类似的指标。对于财务指标,要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。可以选择营收20亿,净利润2亿;因为是在C端,所以要特别注意市场份额,可以定在35%;作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企业,线下是渠道,线上是直营。它需要特别注意线上,线上直播可以定在15%;客单价可以定在200元以上;如果有渠道建设,可以定1000家优质店的目标;客户满意度95%;我们还需要关注回购率。事业部和子公司的指标也有差异。子公司有独立法人,即董事会委托的总经理负责制,所以子公司的财务业务是自己负责。事业部的自主权会更强,经营权下沉,经营权上移。(3)业务部门指标业务部门比事业部受到更严格的约束,类似于运营控制。在业务板块,指标可以侧重于财务和流程类,包括党建学习、主题教育、营收、净利润、客户满意度、人才留存率、成本预算控制、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等。业务部门比业务部门有更多的流程和管理指标,比如考核业务部门的风险合规性,可以包括不良资产、不良率、诉讼比例、诉讼金额等。(4)职能部门指标职能部门一般被认为不适合量化考核。其实只要掌握合理的考核方法,都是可以量化的。首先,职能部门要把握好定位,明确自己是管理、赋权、支持还是服务部门。其次,明确他们的职责是什么,比如人力资源、文化、党建等。最后,明确在企业创造的价值是什么,根据价值找到指标。比如去年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总结中,领导提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,今年需要技术人才开拓新业务。人力资源部调查后发现,员工满意度不高,组织承诺不完善,领导认为员工敬业度不够。这时候人力资源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找到方向,然后根据数值找到指标。首先,关注核心人才的留存率,设定95%的指标;确定核心岗位招聘计划,设定试用期通过完成率为100%;提高人才的专业性,将P6级别以上人才比例设定为20%。其次,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定在90%。在新一轮招聘中,要打造优秀雇主品牌,将招聘高校毕业生的985来源设定在70%以上;注重人才培养,新提拔干部内部人才占70%以上。另外,如果公司环境合适,我们可以组建并招聘20名行业级专家。(5)在设定指标的目标值时,需要运用标杆管理的思想。确定指标目标值的第一步是量化,第二步是对标管理。我在对标管理的时候,需要做历史对标,预算对标,行业对标。例如,要确定一个业务部门的绩效指标,可以使用历史基准。如果去年完成18亿,今年可以增加到20亿;有了预算标杆,预算的目标值才能实现;有了行业标杆,如果今年行业普遍有20%的增长,指标可以同比增长20%。2.个人层面(1)公司团队子公司的团队一般有两个考核维度。一个是子公司业绩,一个是个人评价,也叫个人综合评价。个人综合评价可以用“德勤”的方式。在实际操作中,可以按照子公司业绩占80%+个人评价占20%、业绩结果×个人评价结果(0.91.1)、管理能力+领导力360°评价的方式进行。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评价也是一样的,适用管理团队的评价方法。评价公司团队有两种方式。一是基于分工,将公司主管部门的绩效放入子公司的绩效;二是按角色乘以系数,如董事长×1.0,总经理×1.0,副总裁×0.9等。(2)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员工做同样的事情。绩效指标的承担部门可以在明确后将绩效指标拆分到每个人。管理或流程部门,如直播岗,可以考核场观、在线人数、销售转化、新关注、在线时长、客单价等。这些绩效指标来自向上的业务部门。职能部门员工,如招聘岗位,可以设置简历数量、笔试通过率、面试简历比例、面试合格人数、通过试用期人数、专家比例、招聘费用等。此外,还需要价值观评估和行为锚定。(3)创新业务部假设是初创业务部的市场部,可以先确定其重点工作,再提指标。比如一个产品上线,可以决定支付、营收、客户满意度、任务节点完成情况等等。(4) R&D系R&D系主要包括两类,第一类是研究型,第二类是开发型。研究类型包括两类,一类是技术研究,一类是产品研究。对这些也有不同的关注。比如华为在技术研究上有个概念,叫“五年内产业化比例”,就是技术研究的上市比例。对于产品研究,可以设置产业化比例。对于开发型部门,可以关注产业化,以及利润回报、产品率稳定性、满意度、新产品比例等等。(5)纯生产部门纯生产部门可以设置产能、生产调度完成率、良品率、生产成本、生产效率指标、人效指标、安全风险指标、能耗指标等。从考核的角度做协同评价打分时,首先要把指标协调起来,把指标一起背下来。其次,找好协同指数,注重协同文化。另外,领导需要重视,避免考核流于形式。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:企业管理杂志(ID: qyglzz),作者张晓风(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、副总裁)。此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立场。

作者:天辰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